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4-05-23 12:52:53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一到冬天大雪便封了路,而最繁华的地方是东西和南北走向交汇的十字街,呼兰河就是这样一个略显荒凉的小城。萧红的童年在这里度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激昂的评判,我们只是随她用六七岁孩子的眼光看着这世界。

“我”最爱的地方是后园。后园里有果实,有杂草,玉米如果愿意,能长到天那么高。一颗樱桃树,一颗李子树,虽然不开花,不结果,却寄予了“我”美好的期望。祖父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总是挂着慈爱的笑容,带“我”去地里掰苞米吃。下午在后园里除草,任“我”给他戴了满头鲜花,还以为是今年雨水好,自家玫瑰香飘十里。

“我”在祖父的庇护下一天天长大,却也看到周围的悲欢离合。“我”看到扎花店的伙计把给死人烧的房子丫鬟粘的漂漂亮亮,自己却终日待在昏暗的店里,活得没有人样;“我”看到卖粉丝的人住在风雨飘摇的家,能享受到的美味是雨天房顶上长起的蘑菇,一年到头为温饱而忙碌,却在阳光下流着眼泪唱起歌;“我”看到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初来时健康开朗,黝黑的面容上连一双大眼睛都在笑,却最终受害于封建礼教和思想,在众多“善人”的“关怀”下凄惨死去;“我”亦看到磨坊里的冯歪嘴子冷静坚强,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微笑面对生活。

“我”的生活里有封建,有善良,有无奈,有乐观。萧红的笔触简单却也真实,一点一滴,是那个年代的人间百态。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童年,同样是与祖父祖母生活在一个小镇。仍记得,那时放学后,爷爷骑车载我穿梭在大街小巷,经过惯常买豆腐的一家,那阿姨便装了豆腐出来,顺便给我切了一小块儿吃。白豆腐吃在嘴里并没有什么滋味,但坐在自行车上啃着豆腐,看西山一点点吞了那火红的太阳,却是无比的快活。更不能忘了的是朗朗上口的古诗和一个人的意识流。你一定不会想到我在傍晚的堂屋里看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敕勒川,亦想不到我在大院的台阶上感受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浩瀚与清凉;更不会想到我经过邻居家的篱笆,看到流连在黄四娘家的蝶子栖息在碗大的黄花上。

童年的事,现在想来,时常感动,偶尔神奇。总想着要把那些浪漫的事一一写下,害怕时间一久,竟忘了那时简单的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3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在我们五年级时学的一篇课文,《祖父的菜园》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我还发现,这是一本名为《呼兰河传》的书里的文章。

我立刻把它买了下来,然后被作者萧红的描写深深的迷住了,她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描写了自己的家乡,呼兰河。虽然那里十分荒凉,但是,因为是孩子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就像在写卖凉粉的冯歪嘴子的时候,明明他的生活很多苦难。但是通过描写他的行为和作者自己的感受,能让我们感受到,在他面对困难的时候,他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在结尾,他看到了自己儿子的笑容,那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不仅如此,还有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萧红对她生活的呼兰河小镇的描写,一个小小的小城,精心刻画。风土人情,来往起居,从卖馒头的,到卖烧饼的,一个个都活灵活现,有着自己的特点。

在这本书中,呼兰河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而且荒凉,落后,那里的人们,迷信,愚昧。在第一章,作者就描写了一个有着“神奇能力”的大泥坑,坑里发生过许多意外,有许多东西都跌进去了,那为什么人们不肯把它堵上呢?因为它可以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个吃问题肉的借口,每次市集上一有便宜肉卖,都用泥坑这个借口,然后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有问题的,但却没有一个人承认,甚至说出来的人还会被大家群起而攻之,但是,虽然这个小城是相当的差劲,萧红仍然是把它当做自己的家乡。这让我在文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

萧红的童年是在这个呼兰河度过的,哪怕这里荒芜,寂寞,比起我们,在这物质生活的到满足的现在,仍在挑三挑四,完全看不到别人的付出,永远都不会知足,但是萧红呢?她有什么?只有一个破败的家庭,但她的童年依旧丰富多彩,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她一样呢,还有她作品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在悲剧降临时都可以保持乐观的心情,也不想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比如考试失败,事情搞砸,但是你不去面对,困难总会在这里,我们应该向书中那些人物一样,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才可以使自己的将来变得更美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4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 ……此处隐藏5922个字……是书上萧红写了的,都是十分详细的。

“西二道街上,不但没有火磨,学堂也只有一个。”“有一次一个老绅士在泥坑涨水时掉里面了。”“来了风,庙子上的铃子格棱格棱地响。王寡妇的破框子虽不会响,但也会东摇西摆地作着态。”这几句话看似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这几句话和文章里的其它话都有一个重要的手法,也是许多人丢了的手法,那就是贵在写实。很多人看见文章要求是“写一篇亲身经历的事”,就拿生活中的一件事,把它改改改。原本的事就被改成另一件事了。这样一来,就成了编,这样是可以,但是写文章还是讲究原汁原味的好。当然,加点辅料,也就是好词好句来画龙点睛,会让文章变得更有趣。

读着读着,我发现了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兼优点。

很多人和我一样,看见悲惨的电视剧、文章都会伤心。有时候这个“环节”过了,还沉浸在眼泪海洋里。这时,我们可能需要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事物来“治疗”一下我们。而作者萧红,每次在写完比较凄惨的段落或篇章以后,作者萧红就会写上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植物,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萧红的自传。独特的写法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一座普普通通的城,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

在这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城里,有两条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在这群普普通通的人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别致之处,但他们都是有一个共性——他们对生活都抱着麻木不仁的态度,生老病死皆听天由命,却对于鬼神有着极大的依赖。在他们之中,又有几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生。团圆媳妇的悲惨故事,冯歪嘴子的舆论人生,有二伯的“绝后”传言,这些在这座小城里都是大家习以为常却又爱作为饭后谈资的东西,是这群“混日子”的普通人里典型的例子。

在这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中,主人公总是爱和她的祖父享受这座小城里的闲暇时光,后院总是“我”的快乐源泉。除此之外,大泥坑、豆腐店、染缸房、漏粉店也都是充满着故事,日复一日,每日似乎都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但是,这样普通的三者在萧红笔下,相互碰撞,又生出了令人难忘的新颖。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除了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故事,令人难忘的还有萧红不一样的笔触——呼兰河这座普通的小城拥有着不普通的美景。呼兰河的火烧云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得紫植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红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黄,半灰半白合色、蔺萄灰、大黄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我历历在目。

就这样,我记住了这座有着不同的人情风俗的小城——呼兰河城。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书的名字是《呼兰河传》。这本书还被著名作家矛盾评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萧红用灰色、轻松和真实的笔调描绘出了她小时候在祖父家呼兰河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萧红和她那和蔼的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看到了中国最败落的时期的人们,过着清贫安康的日子却又摆脱不开迷信的影子。

在这本书中,充满了人们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对大自然的顺从,其中有最显着的一个事例:呼兰河这个镇子里,只有几条主要的大路,通往集市或是其他乡镇,其他几条都是一些小路,其中有一条小路,路两旁只有几家零零碎碎的店铺,什么开磨坊的,做豆腐的,生意也十分;冷清,因为这条路的中间有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在这里已经有多久了,没人说得清楚,只是这个大坑隔断了一条路,却也没有人去管它,人们宁愿多走一些路,也不远去管这个坑,所以许多年下来,这个坑一直也没有人来填平,因为大家都觉得,突然有个坑出来,肯定是天意,如果填平了这个大坑,不是违背了老天爷了吗,所以,也就对它熟视无睹了。

这本书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什么那户人家有人病倒了,或者倒闭了,就请镇里的巫师来跳大神,跳完了大神,最后还是照样病着,照样倒闭,或许人们只是找个安慰罢了。小时候的萧红在家里并不是重点,有时还会是妈妈唠叨的对象,看完了人家的跳大神,回到家里在阁楼里翻东西,跟祖父在院子里割菜,成了萧红的童年生活。

成语零零碎碎:细碎的事物。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2回:“还有平日做的打油诗、放屁诗,零零碎碎,一总都就了饭吃了。”又如:请把这些零零碎碎收拾好。

成语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如: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又如:对于损坏公物的现象,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它是女作家萧红写的。

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其中,多次提到了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有意思,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虽然因为在旧社会而蒙上了灰色的基调。但还会有几抹亮色存在。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生活,还伴随着苦闷和伤痛。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旧思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比如文章中的团圆媳妇,她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岁,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旧时代的呼兰河是灰色的,而我们身处的新社会是多彩的。真想永久停留在这无忧无虑的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似锦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